管理世界2017年第1期目录

来自OBHRM百科
Lichaoping讨论 | 贡献2017年4月2日 (日) 17:44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pre>本刊专稿 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在深化合作中不断创造“一带一路”发展新机遇 作者:李 伟(2) 几年来,共建“一带一路...”)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本刊专稿
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在深化合作中不断创造“一带一路”发展新机遇
作者:李   伟(2)
几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当前国际格局出现大调整和深刻变化,逆全球化迹象日益显现,多边经贸合作体制遭遇种种挑战,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迟迟未果,全球化面临重重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共建“一带一路”在推动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中就显得更为必要,也必将发挥更重大的作用。
 

制度主义公共债务管理模式的失灵
——基于公共风险视角的反思
作者:刘尚希   石英华   武靖州(5)
摘要:现行公共债务管理模式,强调用制度约束政府的举债行为,用一系列指标来控制公共债务的规模、结构与水平。然而,政府作为公共主体,有着应对公共风险的责任,举债是政府应对公共风险的主要工具。公共风险是不确定的,意味着政府的举债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公共债务的规模、结构与水平难以准确测度。基于确定性思维的公共债务管理模式与公共风险的不确定性无法有效匹配,导致政府举债行为屡屡越过制度规则,公共债务的水平突破指标控制。当制度被突破却又未阻风险爆发时,就意味着它已经失灵了。
关键词:制度主义   公共债务管理   公共风险   财政风险   冰山模型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中国城市的资本存量估算和技术进步率:1992~2014年
作者:徐淑丹(17)
摘要:本文通过改进永续盘存法,在相同的资本存量估算框架下对中国全国、省份和258个城市的资本存量和折旧率进行估计,并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面板数据模型测算城市的技术进步率,从而考察省际和城市技术进步的变动情况。结论表明:(1)统一的估计框架保证了资本存量和折旧率估算的可靠性;(2)中国折旧率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呈现下降趋势;(3)省际的技术进步水平有向中东部聚拢的趋势,但是技术进步增长率的差异不大;(4)主要城市的技术进步均保持了相对高于省份的效率,且省会城市没有表现出技术进步率上的优势,城市的技术进步率可能更多地来自于经济效率、地区间的交流和技术设施的建设等因素。
关键词:资本存量   技术进步   创新型城市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的影响
——资源在企业间重新配置的视角
作者:方福前   邢   炜   王   康(30)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波动明显加剧,增速不断下滑。本文基于熊彼特“创造性破坏”思想,通过改进AABM模型分析中国经济波动如何影响长期增长趋势,并基于中国1979~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理论模型的部分结论。研究发现:1978年之前,中国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趋势之间呈现负相关;1978年之后到此轮经济下行之前,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趋势之间呈现正相关;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趋势之间又呈现负相关,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出“负—正—负”的阶段性特征。这3个阶段性特征背后的原因是不同的。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改革红利的释放,即通过经济波动淘汰低效率企业和低效率投资项目、优化企业间的资源配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随着低效率企业和低效率投资项目的减少以及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中国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是递减的。逆转当前中国经济下行,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市场化程度,促进金融发展,来改进和优化资源在区域间、产业间重新配置是主要出路。
关键词: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   异质性企业   清理效应

 

中国区域经济论坛
城市空间结构与地区经济效率——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模式选择
作者:刘修岩    李松林    秦   蒙(51)
摘要:什么样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其效应在不同地理尺度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文运用校正后的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区经济效率,并对城市内部、市域以及省域3个地理尺度上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测度,进而考察了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尺度差异。研究发现,在城市内部和市域等较小的地理尺度上,单中心的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率,而在省域这一较大的地理尺度上,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能促进本地经济效率的提升。上述发现对Glaeser等(2015)提出的“中国到底应选择单中心巨型城市,还是多中心城市网络占主导的发展模式”这一问题给予了经验回答。其政策启示是,在城市层面上,应强调要素的空间集聚,坚持空间紧凑式发展模式,而在全国或省域层面上,则应更多地发展多中心城市网络,以形成分布合理的城市体系。
关键词:单中心   多中心   空间结构   经济效率

 
经济发展差距的文化假说:从基因到语言
作者:赵子乐   林建浩(65)
摘要:文化差异作为影响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因素,是推行区域均衡发展政策的客观约束。跨国研究认为基因的代际遗传与文化的垂直传递是并行的,进而以基因距离刻画文化差异。但本文综合遗传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的证据显示,在儒家文明圈中,基因与文化的对应关系由于文化横向传播而被打乱,而方言作为区域文化的载体能兼顾垂直传递和横向传播。为此,本文根据汉语方言的特点以及语言学波浪理论构建语言距离指标测度文化差异,实证研究表明,与基因距离相比,语言距离所包含的噪音更小,对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对于地区收入差距同时具有阻碍效应和直接效应。一方面,各地与技术前沿的文化差异通过影响信任和沟通等因素阻碍技术扩散,最终影响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但在人口流动、普通话推广等背景下,这一效应正在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语言距离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和商业精神的差异直接影响地区收入差距,且具有较强的时间持续性,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实证发现是直接效应的有力证据。
关键词:方言   文化差异   经济发展   阻碍效应   企业家精神

 

中国农村发展论坛
粮食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产出与效益二维视角
作者:罗   丹   李文明   陈   洁(78)
摘要:基于3063个种粮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Translog和C-D生产函数构建农户投入产出模型和农户生产利润模型,本文从产出和利润两个维度对我国粮食生产经营的规模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不考虑家庭用工成本和自营地折租,土地产出率和成本利润率在土地经营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后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粮食生产整体层面的经济效益来看,农户粮食种植的适度规模在150~200亩之间。但由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生产对象特性等的差异,不同区域不同品种存在明显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和黄淮海地区小麦在100亩左右,而东北平原地区玉米则超过200亩。当然,把握粮食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不仅要从经济角度考量,还应从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营体系演变的长期性等更多视角考量。
关键词:粮食生产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   产出   效益
 

我国建档立卡面临精英俘获的挑战吗?
作者:胡   联   汪三贵(89)
摘要: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前提,但建档立卡仍存在瞄准偏差的问题。本文基于乌蒙山片区贫困村抽样调查数据,从精英俘获的视角深入分析了这一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精英农户仍可以成为建档立卡户。(2)云贵川6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存在明显的精英俘获现象,精英俘获率为25%;建档立卡瞄准失误率为33%,其中精英俘获对瞄准失误的贡献率为74%,建档立卡面临精英俘获的严峻挑战。(3)村干部任期过长是影响建档立卡精英俘获的重要因素。村干部任期没有限制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限制村干部任期、让村民有效参与到贫困识别、引入微观层次的第三方监督和完善村级治理是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对我国精准扶贫机制完善有较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   建档立卡   精英俘获   村干部任期

 

工商管理理论论坛
规则公平与员工效率——基于高管和员工薪酬粘性差距的研究
作者:雷   宇   郭剑花(99)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规则公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规则公平已经成为实现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的基础和支柱。本文从高管和员工薪酬粘性差距的角度研究了规则公平的意义。具体来说,本文分析认为,企业高管薪酬粘性大于员工薪酬粘性是一种分配规则上的不公平,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规则不公平会降低员工效率,同时会减弱薪酬差距对员工的激励效应。这一结果意味着规则公平有利于效率提升,而且是分配结果差异性对效率产生促进作用的必要前提。本文为规则公平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微观注解。
关键词:规则公平   员工效率   薪酬粘性   薪酬粘性差距


国有还是非国有?
——基于文化的合资伙伴选择
作者:赵龙凯   陈   康(112)
摘要:本文以2002~2007年间中国的合资企业为样本,选取国有资本选择这一视角,研究了合资伙伴的选择是否受到出资国文化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和谐主义更高的国家的跨国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国有资本进行合资。同时,出资国文化特征对国有资本选择的影响受到地区市场化程度的负向影响,当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时,文化特征对合资选择的作用减弱。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国有资本比例偏离了考虑文化特征的选择模型的最优值,合资企业未来的业绩会有所降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国家的文化特征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选择合适的合资伙伴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合资伙伴选择   国有资本   国家文化   合资企业

 

中国上市公司研究
中国式卖空机制与公司创新
——基于融资融券分步扩容的自然实验
作者:权小锋   尹洪英(128)
摘要: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模型,以我国融资融券标的股票分步扩容为自然实验事件,系统考察了卖空机制对公司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价值机理。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的实施并没有显著影响公司的创新投入,却显著提升了公司的创新产出,表明融资融券制度具有“创新激励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公司的创新效率。其次,融资融券制度的“创新激励效应”在信息不透明公司、低管理层权力公司及垄断程度强行业表现地更加显著。最后,融资融券制度的实施能够通过创新渠道产生滞后的“价值提升效应”。本文结论总体证实,中国式卖空机制(融资融券制度)的实施符合“约束假说”而非“压力假说”,卖空机制具有显著的创新激励效应和价值提升效应。
关键词:融资融券制度   卖空机制   公司创新   企业价值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了企业高管变更吗?
作者:饶品贵   徐子慧(145)
摘要:本文以2000~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Baker、Bloom和Davis(2013)开发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高管变更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在外部不确定性高时,企业内部会采取风险对冲的策略,从而降低高管变更的概率,这一情况在风险承担能力弱的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时发生了高管变更的企业,继任高管更可能从内部选聘。本文拓展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高管变更方面的相关研究,为经济政策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治理作用,以及企业如何增强自身应对外界风险的能力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高管变更   风险承担能力   继任高管


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影响和潜在机制
作者:陈   思   何文龙   张   然(158)
摘要:发挥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本文以2006~2011年深沪两市首次公开上市的A股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VC的进入促进了被投企业创新,表现为专利申请数量的显著增长。外资背景的VC和多家VC联合投资对被投企业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更强;且VC投资期限越长,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进一步考察VC影响企业创新的潜在机制发现:一方面,VC的进入有利于被投企业引入研发人才,扩大研发团队;另一方面,VC的进入为被投企业提供了行业经验与行业资源,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不仅揭示了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具体机制,同时也为国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创新战略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风险投资   企业创新   专利申请